近身觀察高雄港(對高雄港的臨別感言之二)
一般人對於高雄港的印象,或來自報紙,或來自電視,而我是來自28年來實體日夜的接觸.及異業間腦力的激盪.
心中最疙瘩的是每到選舉時,將高雄港的排名大作文章,其實高雄港對於台灣來說應該是經濟的領頭羊.高雄港的任務在於(1)由無到有的"創造出貨源"(2)如何藉這些路過的貨創造出最大的財富,富國富民.
港口依其先,後天條件之不同任務廻異,大陸許多港口是進出口功能導向,一如富二代不必太多經營,貨自然會來找你;高雄港受限於台灣的人口,腹地,出產,所以要進一步發展是要靠自己努力去"創造出貨源",由無到有,由有到多,最好是由多到"爆",這就完全取決於人的腦筋,政策,制度,及速度.好比窮人家小孩,一切靠努力,去創造出"貨源".被動的等待與主動升級的創造是廻異的概念.
轉口港的意義應該是她的"加工後附加價值",而絕非轉口業的本身,有人統計過,加工與轉口的利潤之比為11:1,那麼放著11倍利潤不賺,一頭栽進ˋ潤為1的純轉口,請問這是什麼算盤?
20-30年前,台灣以教育及人才大幅領先對岸,未能掌握本身優勢的條件,任政治空轉歲月磋跎,至今情勢龜兔易位.
即使在深夜,我依然等待明天的日出!等待港口中黎明之到來